管控不住「神兽」,家长需要深吸一口仙气续命……
2020.05.04 2589人阅读 来源:爱博恩妇产医院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父母成了代课老师,孩子成了网络管理员,原本平静有秩序的生活,被泼洒了厚实的一笔浓墨,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失控感。
疫情期间,孩子们在家宅的时间长,户外活动时间少,儿童旺盛的精力没有办法得到宣泄,又缺少小伙伴之间的正常玩耍和社交,在家上网课没有学校的学习氛围,动力不足。
这样的情况下,出现一些焦虑,恐惧和易怒情绪,不愿意学习,作息不规律,游戏时间增多,都是疫情下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情绪状态。
01妈妈出差,晚上不睡觉的孩子
小c,小学一年级学生,随着疫情的缓解,妈妈恢复上班并被外派出差,小c也即将返校住宿。从妈妈开始出差,小c发生了变化:不上网课,迟交或不交作业,作息也不规律,每晚变着法子不睡,一定要拖到自己熬不住为止,每晚也要抱着妈妈4年前买的小毛毯才能入睡。
喜欢玩游戏的孩子
小a,小学中年级学生,父母从小工作忙陪伴少,疫情期间宅在家不愿出门,要么家长陪玩,要么上完网课,几个小时地观看网络游戏视频,当妈妈手机处理工作,会让小c情绪烦躁:"为什么我不能玩,你却可以一直看手机,不陪我玩"。
开始尿床的孩子
小g,今年6岁,二宝2岁半,疫情期间,妈妈一个人照顾两娃,应付不暇,当大宝很磨人不好好做作业、与弟弟抢玩具抢奶喝的时候,亲子关系变得一地鸡毛。比较带来差距,相比大宝,二宝乖巧许多,做错事情卖软萌求抱抱,一秒捕获妈妈的芳心。在一次不听话被严厉批评后,小g出现了尿床的现象,身体检查没有问题。
我们列举了小c、小a和小g三位孩子为例,下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。
02心理行为问题,都是关系出问题。
在幼升小、小升初,从走读到住校,更换抚养者,与父母分离,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分离焦虑和被抛弃感,出现适应障碍。
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"过渡性客体"的概念,在某一个时期,某一个物品会成为孩子非常依恋的东西。
而那条每天抱着睡觉的小毛毯,就是小c的过渡性客体,它替代了孩子对妈妈的部分需要,能对抗焦虑、寂寞,能帮助他安然入睡。妈妈是不可控的,小毛毯是孩子可以完全拥有掌控的,能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,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。
03
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有依恋的需求,一个婴儿最初的依恋关系的本质,就是由与父母的关系质量决定的,虽然先天的气质也会有所影响。
而我们与父母最初的这个内在关系模式,会持续潜在的影响我们未来的所有关系。
当孩子的依恋需求被看到被满足,就会建立较好的安全感,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和抗挫能力。
反之,如果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在现实层面若持续受挫,就会形成扳机点,退缩到虚拟世界寻找他缺失的部分,形成网络依赖,或其他的物质依赖,如赌博,酗酒等。
04
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,大宝从独占父母的爱到变成需要分享的爱,不良的同胞竞争会导致退行。
在养育孩子过程中,如果父母的天平比较倾斜或经常把孩子们进行对比、母亲情绪波动大,有可能大宝会出现叛逆,或退行到比实际年龄小的心理状态,与二宝争玩具争喝奶甚至出现尿床,通过出现这些心理或身体状况,来获得关注与二宝竞争妈妈;而二宝则通过乖巧求抱抱来获取关注。
也有相反的,大宝特别优秀,二宝则各种捣乱不靠谱,表现形式虽然不同,但指向性是相同的:我想让你看到我,想你爱我,认可我。
同胞,可以竞争,也可以合作,这也是未来社交关系的早期训练,效果如何就是看作为教练的父母了。
05
中国有句俗话,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。生命的早期阶段,无论在神经还是在心理发展上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神经学研究表明,经验对大脑的发展和运行会产生影响,生命早期的适当刺激或恰当的关系经验,有助于依恋和情感控制的脑区的更好发育。
很多来访者因为亲密关系或者亲子关系出问题而来做咨询,这个过程总会发现,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,我们在次生家庭与配偶和孩子的相处模式,在原生家庭中早已有所呈现。这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代际传递和强迫性重复。
每个人的人生脚本,在七岁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奠定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重复这些关系模式。
每一天都是新的,都是发展性的,我们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,我们的大脑也是在变化着的,这些都是我们每个阶段的改变和成长的机会。而当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,从无意识被意识化,让我们所察觉,改变也就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