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,该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,因此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。
足月儿在出生一周后的黄疸发生率为 60%,早产儿出生一周后的黄疸发生率为 80%。相当一部分新生儿的黄疸是一种生理性黄疸,即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。但还有一部分新生儿黄疸中属于病理性黄疸,若是不加以重视,可能对患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。比如,若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话,且不及时加以治疗,那么胆红素就会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(也称核黄疸),最终结果就是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,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。因此,家长面对新生儿黄疸一定不能大意,要及早发现并加以治疗,不要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。溶血性黄疸即新生儿出生之后二十四小时之内发生黄疸,且进行性加重。人体内的系统其实是一套抗原抗体系统,理论上母亲体内若含有宝宝血型的抗体均可能引起溶血性黄疸。以临床最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病为例,如果母亲是O 血型、胎儿是A或者B血型,那么出现的溶血性黄疸就会较为严重;如果母亲是A血型、 胎儿是B或者AB血型,以及母亲是B血型、胎儿是A或者AB血型,那么出现的溶血性黄疸就较为轻微。
感染性黄疸有以下两种较为明显的表现:一是发生生理性的黄疸之后维持时间很长;二是长时间的生理性黄疸出现短暂性的消退之后再次发生。一般来说,病毒和细菌感染是发生感染性黄疸的主要原因,它们会损害肝细胞功能并导致疾病的发生。常见的病毒感染表现为宫内感染,又以巨细胞病毒和肝炎病毒为甚,此外还有疱疹病毒、弓形体、风疹病毒、EB病毒等。
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,即黄疸的发生与母乳喂养有关,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在母乳喂养之后的短时间内发生黄疸,但是并没有其他症状,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足月新生儿。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种类型:早发型又名母乳喂养性黄疸、晚发型又名母乳性黄疸。通常情况下,在母乳停喂之后的3~5 天,黄疸都会逐渐消退,如果继续进行母乳喂养,黄疸基本不会再次出现,但也不排除少数特殊情况。自然光线下,黄疸首先出现在眼白,以下依次为颜面部、胸部、腹部,最终表现在四肢和手足。如果仅仅是眼白和面部黄染,则为轻度黄染;如果躯干部皮肤黄染,则为中度黄染;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,即为重度黄染。
对于新生儿来说,轻度和中度的黄疸会自然消退,家长不需要过度着急。但是,因为新生儿皮肤颜色差异,尤其是比较黑的新生儿通过这种形式判断是有困难的。1、黄疸消退后又突然出现;
2、黄疸持续加重,肤色暗黄;
3、黄疸伴有精神萎靡、体温异常、呼吸增快、腹胀、拒奶、大小便颜色异常等。
游泳是以水为介质的早期皮肤接触,可增加新生儿主动、被动关节与肢体活动量,有利于水中能量消耗,增加肠蠕动,促进排便,提高胆红素排出量,从而进一步降低黄疸指数。游泳分为自主运动和游泳操两部分,游泳过程中可辅助新生儿进行四肢伸展活动,每日 1 次,每次10- 15 min,时间选择在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60min后,避免因喂养后运动导致的呕吐等不适。
游泳的水温应设定在37-38℃,室内温度控制在28-30℃,出水后注意保暖。
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,游泳应选择专业的婴儿游泳池,须佩戴游泳脖圈,使用乙醇消毒游泳圈,游泳池套一次性隔离薄膜,确保每个新生儿一池一水,以防发生交叉感染,且由经过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。
对于脐带未脱落新生儿应在游泳前粘贴防水贴保护,游泳结束后,擦干水迹,脐部常规消毒处理,随后于抚触台上抹润肤油并进行抚触。
在新生儿沐浴或者游泳后进行抚触,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。家长用抚触油或润肤霜涂抹双手掌心,对新生儿背部、四肢、额头、腹部进行抚触按摩,抚触结束后可对婴儿进行哺乳或人工喂养,不仅能及时补充体力促进婴儿睡眠,也促进肠道消化和新陈代谢。阳光中的蓝光对降黄疸有一定的作用,对于新生儿黄疸数值不高的婴儿,可以在家中的阳台上打开窗户沐浴阳光。每次阳光浴过程中不要脱去全部衣物,避免风直吹受凉,而应先露出一个部位照射结束后包裹好再照射下一部位。单个部位照射时间20- 30分钟,每次照射1- 2个部位,每日2次。须避开中午阳光猛烈时间照射,以防紫外线晒伤皮肤。同时,照射面部应采用眼罩、毛巾等物品遮盖眼睛,防止强光对眼睛造成损害。须注意的是,对于黄疸数值较高的患儿,应及时到医院评估后进行蓝光或其他方式治疗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爱博恩儿科设有新生儿呵护门诊,专业的新生儿、儿科医护团队为精英家庭提供家庭护理、喂养、黄疸、睡眠等育儿指导。同时为有需要的新生儿提供日间蓝光照护治疗,无需住院,护士全程照护,解决“小黄人”的健康问题。